第507章 三百个床位不锈钢(为清风暴雪月万赏加更!)
推荐阅读:大魏读书人、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盛唐风华、银狐、逆鳞、续南明
都市小说网 www.dsxsw.net,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!
感谢大星痕、十里飘飞520、清风暴雪月三位的万赏,加上三章。
李超自己曾经想过办个军官培训班或者是讲武堂什么的,但后来想了想,还是算了。
跟兵马、武力这些东西沾上边的,都比较敏感,这不是办个书院什么的。就算办书院,在唐朝都其实也不容易,当初他办白鹿书院,要不是因为他也算是特权阶层的一份子,有不少过硬的靠山。
兼之,他当时办的其实是个家塾性质的小私塾,因此才算没遇太大的阻力。后来再办临潭书院,那已经属于官学了。
推行文教,那是地方官员的一项基本任务。
但办讲武堂就不一样了。
你办个书院当个山长,还能说是桃李满天下、教化百姓。你办个讲武堂,教一群军官,当这些军官们的老师,你想干嘛,你想过皇帝的感受了吗?
李超没想到,自己早打消的那个念头,皇帝倒是有心了。
宁远长安相距近两千里路,若是大军行进,起码也得半个多月。但如果只是传递消息,却用不了几天。
尤其得利益于如今商贸的发达,水陆交通投入了不少钱,李超在朔方推行的主干线驿站系统,如今也全面铺设,有了完整的驿站线路,信使们休息、换马都得到保证,消息传递更快。
消息到了宁远,照例是王内侍前来传旨的。
“三百名武官?”
李超还是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。
王内侍笑呵呵的道,“嗯,三百人已经在路上了,都是左右羽林卫的军官们。”
“这似乎不妥吧?”
羽林军就算扩编了,那也不过两万人。这军官能有多少?一下子送了五百个人过来,这也太那什么了。
而且这羽林军可是天子亲军,五百军官是自己的门生,这很犯忌的吧。
李超想着要推。
这时,王内侍又道,“陛下一共选了九百武官,三百个送来你这里,李靖和李绩将军那里各选了二百个,另外秦琼将军和尉迟恭将军那里各一百个。”
五个教官?
九百个受训武官?
这个规模有点略牛啊。
不过,这九百个武官,这到底是什么级别的啊,整那么多?
“全都是从九品武官,队副。”
队副,从九品。
武官中的最低一级,但也确实是武官了,毕竟人家有品有级。虽然队副之下还有伙长伍长,但那些没品级,不算真正的武官。
羽林军两万人编制,按五十人一队来算,那就有四百个队。队正就有四百个,队副也有四百个。
当然,九品的武官肯定不止八百个的。
羽林军一个队,有队正队副,还有旗头一名和傔旗两名,旗头就是旗手,傔旗就是护旗手,这种都是一个队里的老兵,类似于士官了,有些也会是有品级的。
另外在百人的旅一级,除了旅帅外,一般还会有别将、押官,这些也都是低级武官。再往上,各级部队里,也都还会有一些低级的武官。
因此虽说羽林军有四百个队,正副队官才八百,但九品的武官却绝对是过千的。
一下子选九百九品武官,到五位大将名下学习兵法,这也依然还是相当大的手笔。李超猜测着李世民的用意,估摸李世民是想要搞一个中央军官团,把羽林军这个天子亲军,当成是个摇篮。
里面的军官毕竟都是天子亲军,从里面选出来的人肯定是忠心可靠的。这些忠诚卫士送到五个大将那里培训,回来后肯定大大增强羽林的战斗力。甚至这些人以后还可以外放到其它的南衙诸卫去,那对皇帝掌控军队也是大有好处的。
至于李世民为什么不亲自教,或者说直接在长安搞个讲武堂,李超估计一来可能李世民也没那个精力时间,二来搞讲武堂,关键也还是要有好老师。
而好的军官老师,如今谁还比的过这军中的五神呢。而李超他们五个又都要出镇地方,没空呆京师,于是李世民便把人送到各地上门学习了。
另外,李超不无恶意的猜想着,也许李世民在派了王内侍这样的眼线来监督自己外,这三百学徒也是来加强对朔方镇的监督控制的。万一李超哪天有失控迹像,说不定王内侍就要带着这三百学徒来个强行控制了。
三百个武官学生,估计也不全是队正队副,也许还有一些表现优秀的伙长什么的也被送来了,算是晋级前的培训了。
既然情况如此。
那么李超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了啊。
他要是反对,那岂不是反对皇帝对他的监督,反对皇帝对他的信任了吗?
有过白鹿书院山长、临潭书院山长、崇文馆馆主等经验,李超倒不认为自己教三百个低阶武官有什么难的。
苏定方跟着自己学习兵法,不就很有成绩嘛。
虽然尉迟宝琳、程处默、崔琰他们几个也是李超的兵法门生,或者还要加上一个平阳长公主,这些人李超就不说了,苏定方还是学的很好的,这证明自己教学还是有一套的。
一个是教,三百个也是教啊。
这么一来,宁远城倒是可以成立一个军官教导营了。
“陛下听说相国写了一本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,很想一睹为快啊。”
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本兵书,其实就与五经正义一样,算的上是一本对孙子兵法的注解书了。但也不是单纯的注解,而是增加了许多内容的。
三十六计这个词南北朝时就有了,李超的这本书里把三十六计加以总结。特别是引证唐代以前的实战战例,并用孙武的兵法精辟语句,另外也还引用了吴起、尉缭子等大家的见解。
这套兵书能让将领们对于孙子兵法更容易理解,对于军事计谋、军事谋略学有更好的总结。当然,里面也有不少李超的私货,比如参谋制度等。
这本兵书分为好几篇,不仅仅只是前人兵法的总结,也不仅仅是写军事谋略学,还写到军队的组织、纪律,甚至是后勤准备,乃至于军队与政治等多方面。
不打无准备的仗,不打无谓的仗。
这本兵书不但低级的军官看了用益处,能学到军队组织等,中高级军官也有益处,他们能从中学到军队的指挥、用兵的谋略。甚至连皇帝都能从中得到益处,这书里会有军队和政治的辨证等。
总之,这是一篇很详细,很有实用性,处处都有实例,从组织、训练、后勤到指挥、谋略等各个层次都有写到的书,不完全只是一本兵法书。
书很长,分成多卷,如果只是教导九品武官,那只需要拿出其中的几卷来就行了,太过高阶的他们暂时也接触不到。
但如果李世民想看,李超当然不能藏着掖着。
好在如今的印刷技术高超,要精美可以直接上雕版,要成本低就上活字,若是少量那就直接请人抄。
书早已经编好,全书一共分为九卷,一共三百多万字。绝对是本大部头,不过主要还是因为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实例,有大量的分析计算等,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了,真实战例的讲解,不但讲解计谋,也讲解交战方的战法、战阵,还有双方的后勤准备,甚至是当时双方的后方朝野的政治情况等。
空谈是不行的,但拿真实的战例来讲解分析,并围绕当时双方的详细局势,方方面面的来讲一场战争,而不仅仅只是战场上的那点事情。
以往的兵家,他们的兵书基本上都不会脱离打仗、军队,讲的更多的还是谋略,少数会讲指挥,讲组织,极少人会把后勤这些讲的太多。至于朝堂上的格局,外交等对战争的影响,却讲的更少了。
而且他们讲战法,也很少会拿出这些实战例子,深入浅出的讲解,各种数据分析,公式计算等等。
但李超不同,他来自后世。
兵法也好,商业企划案也罢,都得拿出详尽的数字来说话。
数字是最公正,最不会说谎的。
一场战争,或者一场战役,如果能把各种数据都采集到了,那么就能把整个战役剖析的清清楚楚。
为什么能胜,为什么会败,也就一清二楚了。
这也是李超带兵的核心思想,准备、计算。打仗不能只靠某个将军的智谋,更不会完全期望靠他的指挥艺术。
一个再厉害的将军,如果没有扎实的后勤,没有训练有素的士兵,那都打不赢战斗。因为再好的决策,没有执行力,都是扯蛋。
决策、执行,缺一不可。
决策,就涉及到将领的指挥能力、军事谋略。在这方面,李超是推崇建立参谋制度,群策群力,而不只是依靠某个将领一人之力的。毕竟,一个人总无法面面俱到的。而一个参谋团,却是能够大大帮助提升这个指挥官的决策力。
执行,就涉及到军队需要有严明的军纪、有素的训练,而要做到有素的训练,严明的军纪,又涉及到需要充足的后勤保障,还得能够兑现赏赐等等。
大唐的府兵为什么能战?
首先是兵源素质好,府兵点选,那都是选的自耕农、地主家的儿子们,得是身强体壮的,甚至还得是家富且多丁的,这样没后顾之忧。
同时,朝廷对府兵们的待遇好,当府兵,能均田,免赋。且有机会获勋受赏,甚至是入仕当官,这才是最有力的激励,有激励才有士气。
有好的兵源,有好的激励,这才有好兵,有高士气。
配上经验丰富的将领们,大唐府兵自然也就召之即来,来之能战,战之能胜。
唐军现在这么能战,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将领有多厉害,而是唐军的素质够好,士气够高。带着这样的兵,将领又都是有经验的内行,自然战斗的胜率就极高。
“王内侍稍等,我让人把书搬来。”
一套书,整整三百多本,装了三口大箱。
“这就是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?”
“没错。”
王内侍擦汗。
PS:今天快四百个打赏了,小伙伴们很踊跃啊,还有三个小伙伴万赏了。我要说,万赏就不必了,大家来一块钱的就行,一人只需要一块。看看能不能帮我圆这个梦,外站看书的小伙伴们,也来起点支持一块钱吧。(未完待续。)
感谢大星痕、十里飘飞520、清风暴雪月三位的万赏,加上三章。
李超自己曾经想过办个军官培训班或者是讲武堂什么的,但后来想了想,还是算了。
跟兵马、武力这些东西沾上边的,都比较敏感,这不是办个书院什么的。就算办书院,在唐朝都其实也不容易,当初他办白鹿书院,要不是因为他也算是特权阶层的一份子,有不少过硬的靠山。
兼之,他当时办的其实是个家塾性质的小私塾,因此才算没遇太大的阻力。后来再办临潭书院,那已经属于官学了。
推行文教,那是地方官员的一项基本任务。
但办讲武堂就不一样了。
你办个书院当个山长,还能说是桃李满天下、教化百姓。你办个讲武堂,教一群军官,当这些军官们的老师,你想干嘛,你想过皇帝的感受了吗?
李超没想到,自己早打消的那个念头,皇帝倒是有心了。
宁远长安相距近两千里路,若是大军行进,起码也得半个多月。但如果只是传递消息,却用不了几天。
尤其得利益于如今商贸的发达,水陆交通投入了不少钱,李超在朔方推行的主干线驿站系统,如今也全面铺设,有了完整的驿站线路,信使们休息、换马都得到保证,消息传递更快。
消息到了宁远,照例是王内侍前来传旨的。
“三百名武官?”
李超还是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。
王内侍笑呵呵的道,“嗯,三百人已经在路上了,都是左右羽林卫的军官们。”
“这似乎不妥吧?”
羽林军就算扩编了,那也不过两万人。这军官能有多少?一下子送了五百个人过来,这也太那什么了。
而且这羽林军可是天子亲军,五百军官是自己的门生,这很犯忌的吧。
李超想着要推。
这时,王内侍又道,“陛下一共选了九百武官,三百个送来你这里,李靖和李绩将军那里各选了二百个,另外秦琼将军和尉迟恭将军那里各一百个。”
五个教官?
九百个受训武官?
这个规模有点略牛啊。
不过,这九百个武官,这到底是什么级别的啊,整那么多?
“全都是从九品武官,队副。”
队副,从九品。
武官中的最低一级,但也确实是武官了,毕竟人家有品有级。虽然队副之下还有伙长伍长,但那些没品级,不算真正的武官。
羽林军两万人编制,按五十人一队来算,那就有四百个队。队正就有四百个,队副也有四百个。
当然,九品的武官肯定不止八百个的。
羽林军一个队,有队正队副,还有旗头一名和傔旗两名,旗头就是旗手,傔旗就是护旗手,这种都是一个队里的老兵,类似于士官了,有些也会是有品级的。
另外在百人的旅一级,除了旅帅外,一般还会有别将、押官,这些也都是低级武官。再往上,各级部队里,也都还会有一些低级的武官。
因此虽说羽林军有四百个队,正副队官才八百,但九品的武官却绝对是过千的。
一下子选九百九品武官,到五位大将名下学习兵法,这也依然还是相当大的手笔。李超猜测着李世民的用意,估摸李世民是想要搞一个中央军官团,把羽林军这个天子亲军,当成是个摇篮。
里面的军官毕竟都是天子亲军,从里面选出来的人肯定是忠心可靠的。这些忠诚卫士送到五个大将那里培训,回来后肯定大大增强羽林的战斗力。甚至这些人以后还可以外放到其它的南衙诸卫去,那对皇帝掌控军队也是大有好处的。
至于李世民为什么不亲自教,或者说直接在长安搞个讲武堂,李超估计一来可能李世民也没那个精力时间,二来搞讲武堂,关键也还是要有好老师。
而好的军官老师,如今谁还比的过这军中的五神呢。而李超他们五个又都要出镇地方,没空呆京师,于是李世民便把人送到各地上门学习了。
另外,李超不无恶意的猜想着,也许李世民在派了王内侍这样的眼线来监督自己外,这三百学徒也是来加强对朔方镇的监督控制的。万一李超哪天有失控迹像,说不定王内侍就要带着这三百学徒来个强行控制了。
三百个武官学生,估计也不全是队正队副,也许还有一些表现优秀的伙长什么的也被送来了,算是晋级前的培训了。
既然情况如此。
那么李超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了啊。
他要是反对,那岂不是反对皇帝对他的监督,反对皇帝对他的信任了吗?
有过白鹿书院山长、临潭书院山长、崇文馆馆主等经验,李超倒不认为自己教三百个低阶武官有什么难的。
苏定方跟着自己学习兵法,不就很有成绩嘛。
虽然尉迟宝琳、程处默、崔琰他们几个也是李超的兵法门生,或者还要加上一个平阳长公主,这些人李超就不说了,苏定方还是学的很好的,这证明自己教学还是有一套的。
一个是教,三百个也是教啊。
这么一来,宁远城倒是可以成立一个军官教导营了。
“陛下听说相国写了一本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,很想一睹为快啊。”
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本兵书,其实就与五经正义一样,算的上是一本对孙子兵法的注解书了。但也不是单纯的注解,而是增加了许多内容的。
三十六计这个词南北朝时就有了,李超的这本书里把三十六计加以总结。特别是引证唐代以前的实战战例,并用孙武的兵法精辟语句,另外也还引用了吴起、尉缭子等大家的见解。
这套兵书能让将领们对于孙子兵法更容易理解,对于军事计谋、军事谋略学有更好的总结。当然,里面也有不少李超的私货,比如参谋制度等。
这本兵书分为好几篇,不仅仅只是前人兵法的总结,也不仅仅是写军事谋略学,还写到军队的组织、纪律,甚至是后勤准备,乃至于军队与政治等多方面。
不打无准备的仗,不打无谓的仗。
这本兵书不但低级的军官看了用益处,能学到军队组织等,中高级军官也有益处,他们能从中学到军队的指挥、用兵的谋略。甚至连皇帝都能从中得到益处,这书里会有军队和政治的辨证等。
总之,这是一篇很详细,很有实用性,处处都有实例,从组织、训练、后勤到指挥、谋略等各个层次都有写到的书,不完全只是一本兵法书。
书很长,分成多卷,如果只是教导九品武官,那只需要拿出其中的几卷来就行了,太过高阶的他们暂时也接触不到。
但如果李世民想看,李超当然不能藏着掖着。
好在如今的印刷技术高超,要精美可以直接上雕版,要成本低就上活字,若是少量那就直接请人抄。
书早已经编好,全书一共分为九卷,一共三百多万字。绝对是本大部头,不过主要还是因为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实例,有大量的分析计算等,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了,真实战例的讲解,不但讲解计谋,也讲解交战方的战法、战阵,还有双方的后勤准备,甚至是当时双方的后方朝野的政治情况等。
空谈是不行的,但拿真实的战例来讲解分析,并围绕当时双方的详细局势,方方面面的来讲一场战争,而不仅仅只是战场上的那点事情。
以往的兵家,他们的兵书基本上都不会脱离打仗、军队,讲的更多的还是谋略,少数会讲指挥,讲组织,极少人会把后勤这些讲的太多。至于朝堂上的格局,外交等对战争的影响,却讲的更少了。
而且他们讲战法,也很少会拿出这些实战例子,深入浅出的讲解,各种数据分析,公式计算等等。
但李超不同,他来自后世。
兵法也好,商业企划案也罢,都得拿出详尽的数字来说话。
数字是最公正,最不会说谎的。
一场战争,或者一场战役,如果能把各种数据都采集到了,那么就能把整个战役剖析的清清楚楚。
为什么能胜,为什么会败,也就一清二楚了。
这也是李超带兵的核心思想,准备、计算。打仗不能只靠某个将军的智谋,更不会完全期望靠他的指挥艺术。
一个再厉害的将军,如果没有扎实的后勤,没有训练有素的士兵,那都打不赢战斗。因为再好的决策,没有执行力,都是扯蛋。
决策、执行,缺一不可。
决策,就涉及到将领的指挥能力、军事谋略。在这方面,李超是推崇建立参谋制度,群策群力,而不只是依靠某个将领一人之力的。毕竟,一个人总无法面面俱到的。而一个参谋团,却是能够大大帮助提升这个指挥官的决策力。
执行,就涉及到军队需要有严明的军纪、有素的训练,而要做到有素的训练,严明的军纪,又涉及到需要充足的后勤保障,还得能够兑现赏赐等等。
大唐的府兵为什么能战?
首先是兵源素质好,府兵点选,那都是选的自耕农、地主家的儿子们,得是身强体壮的,甚至还得是家富且多丁的,这样没后顾之忧。
同时,朝廷对府兵们的待遇好,当府兵,能均田,免赋。且有机会获勋受赏,甚至是入仕当官,这才是最有力的激励,有激励才有士气。
有好的兵源,有好的激励,这才有好兵,有高士气。
配上经验丰富的将领们,大唐府兵自然也就召之即来,来之能战,战之能胜。
唐军现在这么能战,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将领有多厉害,而是唐军的素质够好,士气够高。带着这样的兵,将领又都是有经验的内行,自然战斗的胜率就极高。
“王内侍稍等,我让人把书搬来。”
一套书,整整三百多本,装了三口大箱。
“这就是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?”
“没错。”
王内侍擦汗。
PS:今天快四百个打赏了,小伙伴们很踊跃啊,还有三个小伙伴万赏了。我要说,万赏就不必了,大家来一块钱的就行,一人只需要一块。看看能不能帮我圆这个梦,外站看书的小伙伴们,也来起点支持一块钱吧。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