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42章 带着系统去宋朝:厨神系统在手,天下我有
推荐阅读:大魏读书人、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盛唐风华、银狐、逆鳞、续南明
都市小说网 www.dsxsw.net,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!
晚上还有第六更,求票求打赏!
资本主义是吃人的。
李如今就想要让资本萌芽,光是种田,没有展前途。因为朝廷的分封制度,本质就是要把那些豪强大地主勋戚门阀都给赶到边疆去,土地置换等政策,就是要打造一个大唐的中原本位制。
西汉开国之初,定下关中本位制,诸侯不封关中。汉朝廷全力展关中地区,使得西汉朝廷有了一个坚固的大后方。哪怕诸侯造反,也始终没能动摇西汉朝廷。
李当初帮李世民弄出来的这个分封制,可不是为了弄出一批尾大不掉的诸侯来。根本的出点,就是要把中原地区清出来,成为朝廷的保留地。那些军功新贵,或者是千年门阀也好,都赶去边疆。
保证中原没有豪强勋贵大地主的肆意兼并,让中原地区更多自耕农和小地主。
至于边疆的封侯,朝廷也不怕他们坐大,因为有推恩令。诸侯每传一代,如果没有很高的军功,那么就得降等袭爵,同时其它的儿子也能降几级得爵,并分封诸侯的领地。一个国公领,可能就要分成一个郡公领,和一群的子爵男爵领。下一代,郡国公领,又变成一个县公领和一群的男爵领了。
这样每一块领地推恩分封下来,就会越变越小,除非立功加封。不然,用不了几代,这领地,可能就全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男爵领,甚至是没有爵位的私人庄园。
在这样的分封和推恩令制底下,再加上朝廷一开始就对领地限制武装,并拥有行政、税收等大权,因此诸侯哪怕在领地上享受有很高的经济权,可却难真正的成为土皇帝,无法跟中央朝廷对抗。
当初设计这套制度的时候,李出了大力。
可现在李挺后悔的,因为如今他是那个最大的诸侯啊。可因为他当初设计的这些条条框框,让自己被限制住了。
不过李不甘心,因此他才会想着走另一条路。
李希望有朝一日,他这个诸侯,也能成为资本家。甚至希望有朝一日,能够跟皇帝签约一个大宪章,在大唐开国会,君主立宪。
这些现在听起来,有些十分荒谬,李甚至从来没向任何人透露出哪怕一丁点的这种想法。因为他知道,现在这些,说出来,就是大逆不道,是疯子。
可李却是真的这样想的。
中央集权固然有好处,他让国家更有凝聚力,能积聚更强的实力。但从另一方面来讲,皇权过于强大,也未必是好事。
群相制度,在大唐也没有太大的作用,就比如之前,李坚持已见,可皇帝李世民根本不采纳,最终君臣与相权的碰撞,就是相权毫无疑问的落败。
李总有一种危机感。
也许李世民现在比较贤明,比较开放。李世民能容忍李,可谁能保证今后李世民的儿子还能继续容忍他呢?
哪怕承乾是太子,哪怕他是太子的老师是老丈人,可李也不敢保证。
历史上,是李治当了皇帝。长孙无忌是立李治的关键人物,在李治当皇帝后也是忠心辅政,结果呢?
有人诬长孙无忌造反,结果长孙无忌连当面质问都懒得,直接就流放,长孙无忌如此能臣,最终都落得一个死于流放异乡的结局。
在权利的面前,有的时候亲情会很脆弱。
李还是希望给自己,给自己的子孙一个保证,也希望让大唐有一个更稳固的未来。
内阁、议会,封建诸侯,也许能大唐避免历史上的那些内讧那些惨烈。
不过这一切,实在是有些太遥远。
现在说这些还太遥远,只能是一步步的来。
戴胄又来了。
“陛下同意了将那三十处盐场和矿山交给李家承包开采,四百余万借款抵消承包开采费。不过,课税为一成五,不能再降。此外,朝廷对李记所产煤铁,一半所产必须由朝廷收购,另一半朝廷也有优先采购权。”
这个结果,倒没出李的意料之外。
“朝廷要收购也行,但必须是以市场价,如果朝廷以市场价收购,我们可以给朝廷优先收购权。”
李也是寸步不让,朝廷想当官倒,这边低价买,那边再高价卖,李是不会答应的。
“朝廷可以答应你这要求。”
“那就合作愉快!”李笑着伸出了手。
戴胄有些无奈的握了握手,“李相真是滴水不漏,一点便宜也不让朝廷占啊。”
“合作的基础就是公平啊,如果朝廷总想着占便宜,其实这样的合作也不会长久的,不是吗?”
戴胄无奈点头,“之前赵国公提出的承包朝廷边疆道路修建以及城堡修建的计划,陛下考虑过后,也基本同意了。具体的土地换取数量,还需要细谈。”
“没问题,我会派出李家的管事组成谈判团,跟朝廷细商的。”
几件重要的事情达成合作意向,双方都挺高兴的。
李让人拿来了葡萄酒,一起庆祝。
戴胄啜饮了一口葡萄酒,神情有些复杂的道,“赵国公啊,那笔欠款也算是还清了,咱们是不是接着再谈谈借款的事情,朝廷确实还是没钱啊。”
李笑呵呵的道,“早说过,有借有还,再借不难。既然前面的账还清了,那后面再谈借钱当然没问题。”
戴胄等的就是这句话。
“那我借一千万!”
李呵呵的笑,也不翻脸。
一千万不少,但李记还是拿出来的。
“借钱没问题,不过这次得先有抵押。朝廷准备拿什么抵押呢?一千万贯,这可不是小数啊。”
“朝廷可以拿盐场和矿山做抵押。”
李却摇了摇头。
戴胄皱了皱眉,“赵国公是何意?你们要什么矿山,朝廷可以由你们选,盐场也是一样。”
“戴相啊,这盐场就别再说了,大唐百姓就这么多,每年对盐的需求基本上没什么变化。朝廷现有的盐场,产量基本上已经足够市场需求了。如今朝廷还拼命的盐引,弄的我们这些卖盐的,花了真金白银先买来盐引,还顺便先把盐税给交了,结果呢,盐引拿到手去兑换了盐,却现卖不出去。朝廷再给我盐场,我产再多的盐又有什么用,只会让朝廷盐务公司拼命打压收购价,盐产的越多,越亏钱。”
戴胄老脸一红。
本来盐引制度挺好的,朝廷从盐场的商人那里把盐收购上来,然后不直接卖给销售的盐商,而是盐商先卖盐引,凭盐引才能去领盐,而买盐引,就还得先把盐税给交了。
可本来大唐一年盐需求量是十亿斤,朝廷却偏偏,个二十亿三十亿斤的盐引。然后盐商们领了盐引,同时把盐税也交了,可是市场上又消耗不了这么多,于是盐就积压在了手里。
可朝廷不管这些,明年继续盐引,盐商们就算手里还有盐,可如果不买今年的盐引,不纳税,那今年就不能卖盐。
这种明显的坑爹行为,不知道让多少盐商骂娘不止。
跟后世明清时的盐政相比,这完全是反着来的。后世那时,搞的是划区销售,每个盐商拿到的盐引,其实就是一个销售区。盐商们就是区域经销商,要卖盐,先要买盐窝,取得区域经销资格,然后买盐引,去领盐。
但当时也搞盐引,但朝廷的盐场产盐却不足。主要不是真的不足,而是许多盐场的盐都偷偷的卖给盐商,充当了私盐。
结果就是朝廷一边大量盐引,于是盐商们拿着盐引,得排队去领盐,有盐引没盐。另一方面呢,盐商们跟盐场勾结,低价买那些不纳税的盐,自己贩私盐在自己的片区里销售逃税。
反正,都是坑爹的。
“赵国公,跟你透露个消息,朝廷已经打算盐税调高。”
李皱眉,“调到多少?”盐税这东西,其实就相当于变相的人头税,这种税是最不科学最不公平的,因为不管财产多财产少,都纳一样的税。而税收的核心本质,本来应当是财产多的多纳税财产少的少纳税。
“朝廷计划把盐划区销售,每一道为一纲,实行纲盐制。每纲盐引为十万引,每引一百二十斤,价六贯。另卖盐需要窝本,每引窝本折一贯二。”
李算了一下,坑爹啊。
原本武德初时,盐是不专卖的,就是个普通商品。盐价比粮价确实高,但也没高到离谱的价格。后来朝廷搞盐专卖,涨了不少。
可现在朝廷更离谱了。
一引一百二十斤盐,价六贯,还要加一贯二的窝本钱,实际上就是一引盐要七贯二千。一引一百二十斤,一斤要六十文钱。原来一斗都不要这么多钱,现在一斤就要六十文了。
而且按朝廷以前的尿性,肯定要是盐引的,这意味着最终风险还是要转嫁到百姓身上。要知道,这六十文一斤还只是朝廷的批价,最后盐商卖给百姓,肯定还要加价。
这回朝廷涨盐价了,于是把盐税直接加到盐价里了,因此盐商不用再交盐税,可是现在却搞了盐纲,搞划区销售。
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的卖盐了,得先取得窝本,也就是区域经销商资格,有了资格才能卖盐。窝本不便宜,摊算到盐价里,一斤盐得十文钱。
不过如果真按朝廷这个方法卖盐。
一斤售二百万引盐,一引盐七贯二,一年就是一千四百四十万贯钱。若是朝廷再,一年一千五六百万,甚至是一千七八百万都可能。
而大唐现在有五千万人口,摊下来一人一年平均也才不到五斤盐。
可朝廷一年却因此创收一千五百万贯食盐收入,哪怕这盐从百姓手里收上来也要本钱,可一年纯利千万贯还是有的。
原来朝廷一年盐税也就两百万左右,等于一下子翻了五倍啊。
李也不由的佩服朝廷里的这些人了,一斤盐六十文钱,甚至七十文钱,他们不怕百姓骂娘啊。
而且把盐价搞的这么多,真不怕别人铤而走险卖私盐啊。
卖私盐,简直是一本万利啊。
不过越是如此,李对于经营盐场越没兴趣,新盐政下,其实就是逼着盐商去搞走私。
“戴公,还是谈谈其它的条件吧!”
晚上还有第六更,求票求打赏!
资本主义是吃人的。
李如今就想要让资本萌芽,光是种田,没有展前途。因为朝廷的分封制度,本质就是要把那些豪强大地主勋戚门阀都给赶到边疆去,土地置换等政策,就是要打造一个大唐的中原本位制。
西汉开国之初,定下关中本位制,诸侯不封关中。汉朝廷全力展关中地区,使得西汉朝廷有了一个坚固的大后方。哪怕诸侯造反,也始终没能动摇西汉朝廷。
李当初帮李世民弄出来的这个分封制,可不是为了弄出一批尾大不掉的诸侯来。根本的出点,就是要把中原地区清出来,成为朝廷的保留地。那些军功新贵,或者是千年门阀也好,都赶去边疆。
保证中原没有豪强勋贵大地主的肆意兼并,让中原地区更多自耕农和小地主。
至于边疆的封侯,朝廷也不怕他们坐大,因为有推恩令。诸侯每传一代,如果没有很高的军功,那么就得降等袭爵,同时其它的儿子也能降几级得爵,并分封诸侯的领地。一个国公领,可能就要分成一个郡公领,和一群的子爵男爵领。下一代,郡国公领,又变成一个县公领和一群的男爵领了。
这样每一块领地推恩分封下来,就会越变越小,除非立功加封。不然,用不了几代,这领地,可能就全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男爵领,甚至是没有爵位的私人庄园。
在这样的分封和推恩令制底下,再加上朝廷一开始就对领地限制武装,并拥有行政、税收等大权,因此诸侯哪怕在领地上享受有很高的经济权,可却难真正的成为土皇帝,无法跟中央朝廷对抗。
当初设计这套制度的时候,李出了大力。
可现在李挺后悔的,因为如今他是那个最大的诸侯啊。可因为他当初设计的这些条条框框,让自己被限制住了。
不过李不甘心,因此他才会想着走另一条路。
李希望有朝一日,他这个诸侯,也能成为资本家。甚至希望有朝一日,能够跟皇帝签约一个大宪章,在大唐开国会,君主立宪。
这些现在听起来,有些十分荒谬,李甚至从来没向任何人透露出哪怕一丁点的这种想法。因为他知道,现在这些,说出来,就是大逆不道,是疯子。
可李却是真的这样想的。
中央集权固然有好处,他让国家更有凝聚力,能积聚更强的实力。但从另一方面来讲,皇权过于强大,也未必是好事。
群相制度,在大唐也没有太大的作用,就比如之前,李坚持已见,可皇帝李世民根本不采纳,最终君臣与相权的碰撞,就是相权毫无疑问的落败。
李总有一种危机感。
也许李世民现在比较贤明,比较开放。李世民能容忍李,可谁能保证今后李世民的儿子还能继续容忍他呢?
哪怕承乾是太子,哪怕他是太子的老师是老丈人,可李也不敢保证。
历史上,是李治当了皇帝。长孙无忌是立李治的关键人物,在李治当皇帝后也是忠心辅政,结果呢?
有人诬长孙无忌造反,结果长孙无忌连当面质问都懒得,直接就流放,长孙无忌如此能臣,最终都落得一个死于流放异乡的结局。
在权利的面前,有的时候亲情会很脆弱。
李还是希望给自己,给自己的子孙一个保证,也希望让大唐有一个更稳固的未来。
内阁、议会,封建诸侯,也许能大唐避免历史上的那些内讧那些惨烈。
不过这一切,实在是有些太遥远。
现在说这些还太遥远,只能是一步步的来。
戴胄又来了。
“陛下同意了将那三十处盐场和矿山交给李家承包开采,四百余万借款抵消承包开采费。不过,课税为一成五,不能再降。此外,朝廷对李记所产煤铁,一半所产必须由朝廷收购,另一半朝廷也有优先采购权。”
这个结果,倒没出李的意料之外。
“朝廷要收购也行,但必须是以市场价,如果朝廷以市场价收购,我们可以给朝廷优先收购权。”
李也是寸步不让,朝廷想当官倒,这边低价买,那边再高价卖,李是不会答应的。
“朝廷可以答应你这要求。”
“那就合作愉快!”李笑着伸出了手。
戴胄有些无奈的握了握手,“李相真是滴水不漏,一点便宜也不让朝廷占啊。”
“合作的基础就是公平啊,如果朝廷总想着占便宜,其实这样的合作也不会长久的,不是吗?”
戴胄无奈点头,“之前赵国公提出的承包朝廷边疆道路修建以及城堡修建的计划,陛下考虑过后,也基本同意了。具体的土地换取数量,还需要细谈。”
“没问题,我会派出李家的管事组成谈判团,跟朝廷细商的。”
几件重要的事情达成合作意向,双方都挺高兴的。
李让人拿来了葡萄酒,一起庆祝。
戴胄啜饮了一口葡萄酒,神情有些复杂的道,“赵国公啊,那笔欠款也算是还清了,咱们是不是接着再谈谈借款的事情,朝廷确实还是没钱啊。”
李笑呵呵的道,“早说过,有借有还,再借不难。既然前面的账还清了,那后面再谈借钱当然没问题。”
戴胄等的就是这句话。
“那我借一千万!”
李呵呵的笑,也不翻脸。
一千万不少,但李记还是拿出来的。
“借钱没问题,不过这次得先有抵押。朝廷准备拿什么抵押呢?一千万贯,这可不是小数啊。”
“朝廷可以拿盐场和矿山做抵押。”
李却摇了摇头。
戴胄皱了皱眉,“赵国公是何意?你们要什么矿山,朝廷可以由你们选,盐场也是一样。”
“戴相啊,这盐场就别再说了,大唐百姓就这么多,每年对盐的需求基本上没什么变化。朝廷现有的盐场,产量基本上已经足够市场需求了。如今朝廷还拼命的盐引,弄的我们这些卖盐的,花了真金白银先买来盐引,还顺便先把盐税给交了,结果呢,盐引拿到手去兑换了盐,却现卖不出去。朝廷再给我盐场,我产再多的盐又有什么用,只会让朝廷盐务公司拼命打压收购价,盐产的越多,越亏钱。”
戴胄老脸一红。
本来盐引制度挺好的,朝廷从盐场的商人那里把盐收购上来,然后不直接卖给销售的盐商,而是盐商先卖盐引,凭盐引才能去领盐,而买盐引,就还得先把盐税给交了。
可本来大唐一年盐需求量是十亿斤,朝廷却偏偏,个二十亿三十亿斤的盐引。然后盐商们领了盐引,同时把盐税也交了,可是市场上又消耗不了这么多,于是盐就积压在了手里。
可朝廷不管这些,明年继续盐引,盐商们就算手里还有盐,可如果不买今年的盐引,不纳税,那今年就不能卖盐。
这种明显的坑爹行为,不知道让多少盐商骂娘不止。
跟后世明清时的盐政相比,这完全是反着来的。后世那时,搞的是划区销售,每个盐商拿到的盐引,其实就是一个销售区。盐商们就是区域经销商,要卖盐,先要买盐窝,取得区域经销资格,然后买盐引,去领盐。
但当时也搞盐引,但朝廷的盐场产盐却不足。主要不是真的不足,而是许多盐场的盐都偷偷的卖给盐商,充当了私盐。
结果就是朝廷一边大量盐引,于是盐商们拿着盐引,得排队去领盐,有盐引没盐。另一方面呢,盐商们跟盐场勾结,低价买那些不纳税的盐,自己贩私盐在自己的片区里销售逃税。
反正,都是坑爹的。
“赵国公,跟你透露个消息,朝廷已经打算盐税调高。”
李皱眉,“调到多少?”盐税这东西,其实就相当于变相的人头税,这种税是最不科学最不公平的,因为不管财产多财产少,都纳一样的税。而税收的核心本质,本来应当是财产多的多纳税财产少的少纳税。
“朝廷计划把盐划区销售,每一道为一纲,实行纲盐制。每纲盐引为十万引,每引一百二十斤,价六贯。另卖盐需要窝本,每引窝本折一贯二。”
李算了一下,坑爹啊。
原本武德初时,盐是不专卖的,就是个普通商品。盐价比粮价确实高,但也没高到离谱的价格。后来朝廷搞盐专卖,涨了不少。
可现在朝廷更离谱了。
一引一百二十斤盐,价六贯,还要加一贯二的窝本钱,实际上就是一引盐要七贯二千。一引一百二十斤,一斤要六十文钱。原来一斗都不要这么多钱,现在一斤就要六十文了。
而且按朝廷以前的尿性,肯定要是盐引的,这意味着最终风险还是要转嫁到百姓身上。要知道,这六十文一斤还只是朝廷的批价,最后盐商卖给百姓,肯定还要加价。
这回朝廷涨盐价了,于是把盐税直接加到盐价里了,因此盐商不用再交盐税,可是现在却搞了盐纲,搞划区销售。
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的卖盐了,得先取得窝本,也就是区域经销商资格,有了资格才能卖盐。窝本不便宜,摊算到盐价里,一斤盐得十文钱。
不过如果真按朝廷这个方法卖盐。
一斤售二百万引盐,一引盐七贯二,一年就是一千四百四十万贯钱。若是朝廷再,一年一千五六百万,甚至是一千七八百万都可能。
而大唐现在有五千万人口,摊下来一人一年平均也才不到五斤盐。
可朝廷一年却因此创收一千五百万贯食盐收入,哪怕这盐从百姓手里收上来也要本钱,可一年纯利千万贯还是有的。
原来朝廷一年盐税也就两百万左右,等于一下子翻了五倍啊。
李也不由的佩服朝廷里的这些人了,一斤盐六十文钱,甚至七十文钱,他们不怕百姓骂娘啊。
而且把盐价搞的这么多,真不怕别人铤而走险卖私盐啊。
卖私盐,简直是一本万利啊。
不过越是如此,李对于经营盐场越没兴趣,新盐政下,其实就是逼着盐商去搞走私。
“戴公,还是谈谈其它的条件吧!”